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工厂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水泥厂立式磨机故障维修案例二则

2025年04月29日 08:15:31      来源:西安华英特轴承有限责任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

分享:

杨青玉
(伊春北方水泥制造车间主任)
  煤立磨的精细之旅,既制造车间结合“三精工作”对煤立磨提产降耗的一次成功尝试。
  浩水回转窑系统2010年开始调试生产目前日产量稳定达到6150吨以上。为系统提供煤粉的是北京电力G113型立式磨机,随系统安装,已经运行多年,中控岗位以及维护人员对此设备比较熟悉,均以掌握了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常见故障的处理办法。但自2019年四月,系统生产恢复以来,接连出现了两次疑难故障,现场岗位及维护人员几次尝试解决无果后,车间技术人员结合当前“三精”学习的精神,重新对现场情况层层剖析,逐一处理Z终解决问题同时培训了队伍。
  故障一、加载油站落辊命令无效或加载无力
  分析过程;
  一、故障表现为在多次反复断电重启油站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影响运行时间和运行的稳定性。
  二、维护人员前期对此次故障的判断和处理办法:
  1、检查邮箱油位、油质、呼吸帽、各滤芯滤网。
  2、清洗各压力阀、方向阀、流量阀、截止阀及单项阀。
  3、检查单气囊压力及磨辊上下限位。
  4、现场拆解液控换向阀,确认内部弹簧状态,标定换向位置,试验封闭状态。
  经反复几次检查确认无误后,仍没解决问题,维护人员汇报车间,由车间从新组织按结合“三精”方法进行梳理,快速解决问题;
  采取方法:
  根据现场岗位提供需多次断电方可使用,有换向动作无加载压力的情况,将故障范围缩小到电磁触发类压力阀上,通过看加载动作时阀体上的指示灯长明,和用手触摸电磁阀线圈发热的现象,立即判断出此线圈的控制继电器粘连,电工处理后,故障消失磨机工作正常,全过程历时五分钟解决问题。
  事后总结:
  1、维修不是独立的体系,不是维修,要学会横向沟通搜集故障相关信息,利用历史积累,结合图文资料准确判断故障点,避免无谓的常规尝试。快速解决。前期的维护人员没有搜集现场信息盲目按通用液压体系维护手段,采取碰运气般的地毯式排除法,虽然精细了,但没有做到精益的要求。
  2、利用运行原理结合针对故障现象采取Z快捷有效的直接判断方式既:眼观、手摸、耳听、鼻闻的方式配合理论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一些设备维护人员过于拘泥于理论,考虑问题趋于复杂化,岂不知设备运行中的故障大多数都是可以运用Z直接有效的办法解决。不要给自己挖坑自己跳。
  3、通过此次事情暴露出维护人员对磨机的工作原理熟悉程度不够,工作方式过于死板教条,各岗位之间协同能力不足等现象;车间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协同能力。
  故障二、磨机间歇性吐渣增大现象
  一、故障现象;
  自今年投产以来,煤立磨持续出现吐渣增大现象,平均每班吐渣5-6吨,且下腔热风管道有积煤着火现象;经观察,吐渣呈间歇形式出现,多数时间吐渣量较少,每运行1-1.5小时后开始大量涌出,如清理不及时就会堵塞出口涌入进风管道引起燃烧。
  二、以往针对此现象采取的例行措施:
  1、提高磨机后排风机压力,加大磨机出力能力。
  2、补焊喷口环提高入磨风速。
  3、提高进口温度改善烘干效果。
  4、要求岗位工增大废渣清理力度,避免下腔着火。
  5、排查代收尘脉冲喷吹提升清灰等环节是否存在隐患。
  6、核对风机风门开度确认风量充足。
  7、上调加载压力,补充气囊压力,调节限位高度等。
  多次利用仓满停磨的机会对上诉情况逐一排查,均没有得到满意效果。间断吐渣现象依然存在。
  三、调整思路,运用精细化工艺数据对比找出原因,一次解决问题:
  1、通过瞬时对比发现,吐渣时代收尘器出口负压增大,收尘器压差变大。
  2、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发现磨机出口温度偏低,入口偏高。
  思路;磨机出口温度偏低(小于45℃)导致煤粉偏潮沾袋率偏大出现压差增大透气性差,磨机通风下降出现跑煤。而磨机进口温度高出口温度低则可能是进入冷风造成。只要找到冷风来源则解决问题。
  四、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经过以上分析和现场查找,确认为入磨刚性叶轮给料机转速过快漏风严重,遂将原来的50赫兹运行改为11赫兹后,形成料柱锁风。此时后排风机风门由98%下降到75%,进口温度由240℃降到150℃,出口由原来45℃,提高到63℃,吐渣量明显减少到原来的五分之一,每班仅一吨左右。从而解决了问题。
  五、事后总结:
  1、操作员的综合能力偏低对数据变化不敏感。
  2、现场岗位工人检查不仔细技术水平过低,不掌握锁风阀的工作原理,没能及时发现锁风阀漏风。
  3、详细的数据记载,清晰的对比分析是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所在;原始数据的积累是指导生产的宝贵财富,管理离不开对比,对比需要数据。
  结束语:通过两件故障的分析处理的过程,我们看到了生产管理的漏洞,简单粗放的时代已经过去,大环保大生态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传统行业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是这一代人考题。‘三精’‘三转’适时而至,成为时代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工作要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要将理论在实践中转化成生产力。
  杨青玉,男,汉族1974年出生,现任伊春北方水泥制造车间主任,工人技师,林都工匠。从事水泥行业25年。参与2000吨和5000吨熟料线安装调试,历任维修段长技术员石灰石矿长烧成车间主任等职务。从2000年起,陆续在《水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对水泥生产有些一定的见解和体会。
(来源:水泥内参)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工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