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工厂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了解防雷误区-勿踩“雷点”

2025年04月20日 09:04:59      来源:安徽中普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2

分享:

  在生活中,人们因为缺乏对雷电的科学认识和理解,通常会忽略其存在。比如,人们时常认为只要在室内就不会被雷电伤害。严格来说,可以安全躲避灾害的室内是特指具有防雷设施的封闭式现代化建筑,而一些露天或者半开放式建筑是不包括在内的,遭雷击的风险相对较高。

  此外,靠近门窗的位置、室内有导体与外界金属构件等导体相连接的位置也存在相对较高的风险。因此,雷雨发生时,在封闭式、具有完善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应关闭门窗,并与门窗以及与外界导体相连接的室内导体位置保持一定距离才是安全的。

  在我国,有两种室内雷击情况比较常见,一种是照明灯,电流会通过照明灯连接到人体,从而造成雷击伤害甚至死亡;另一种是太阳能热水器,电流可通过管道从房顶连接到屋内,如果有人恰巧在洗澡,就有可能受到伤害。

  2017年9月11日,天津市蓟州区北部山区遭遇雷电强对流天气,7名在黄崖关长城景区游玩的游客在附近烽火台避雨时遭遇雷击,导致不同程度受伤,事后有分析称手机信号或是主要原因。

  虽然雷电的威力很大,但雷击事件却是极小概率事件,雷雨天气不能使用手机等无线电子产品的说法并不准确。

  事实上,在有关雷电伤人事件统计中,很多都是在打有线固定电话时发生的,在雷电击中室外线路时,从室外引入室内的固定电话线会产生很高的电压,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空间中布满各种场,例如,输电杆塔附近的电磁场,通信发射器的高频场,甚至一个发热源产生的红外辐射场,也属于场的概念。而手机信号本身就是一个微波场,不具备引雷的特殊属性。事实上,置身于长城这样的制高点或空旷地带,是成为雷电“接触点”的主要条件之一。在出现雷雨天气时,如果身处在比较安全的地带,可以放心使用手机。但要注意,尽量不要边充电边使用手机。

  截至目前,并没有非常确切的研究结论表明,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无线通信设备会引雷,也没有任何科学实验来支持这种说法。

  在家用电器防雷方面,太阳能热水器金属部件应做好防雷接地,加装防雷设备。尤其在偏远地区或者老旧小区更要注意,雷雨天气尽量不要使用电器,断掉电源插头、宽带插头。雷电是可以通过导体传播的,因此一旦出现雷雨天气,人们在室内应尽量远离电源线缆、网线、水管等设施。

  在户外空旷的环境中,人本身就是“高体”。遇到雷雨天气,首先要寻找安全地点躲避,如果地点不好找或时间来不及,应主动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不要将自身置于整个环境的制高点。

  防雷避险-科技来支撑

  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暴活动十分频繁。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的年雷暴日达50天以上,最多134天。雷电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也给航空航天、电子工业、化工石油、交通等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科学防雷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预防雷击的措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在雷电预警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卫星、雷达、闪电监测等多种观测资料,发布雷电潜势预报、短时预报和临近预警,疏散雷击高风险区域的人群,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雷击可能带来的损失;在雷击防护方面,主要依靠相关防雷设施防护直击雷和感应雷,从而保护防雷设施防护范围内的人员和设备。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各地方防雷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各地防雷技术服务工作迅速开展。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成立了防雷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北京、上海等地方气象部门分别建立了“北京雷电防护装置测试中心”和“上海防雷产品测试中心”,北京有独立第三方的“北京市雷闪防雷设施检测服务中心”等业务机构,基本形成了专业防雷技术服务队伍,在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防雷工程设计技术评价、雷电灾害调查鉴定、雷击风险评估、防雷产品测试等技术服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市场对雷电探测、预警和防护等相关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在雷电预警方面,我国“风云四号”卫星闪电成像仪是代表当今世界闪电探测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闪电成像仪,能够实时捕捉全国范围内的闪电,有望进一步改进提高雷电探测和预警预报能力,丰富和完善区域及无缝隙雷电观测数据库。

 

 

安徽中普防雷:/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工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