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工厂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一种支重轮侧盖的自动化加工设备

2025年04月18日 08:08:03      来源:东莞市宇匠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0

分享:

描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或坦克等机械所需要使用的 支重轮侧盖的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支重轮侧盖的自动化加工设备。
背景
支重轮是挖掘机、推土机等履带式工程机械或坦克等履带式机械底板四轮一 带中的一个部件,主要用于支撑这类工程机械或机械的重量,让履带沿着轮子前进。每 个支重轮的轮体两端都安装有两个支重轮侧盖,且与支重轮的轮体不同,支重轮侧盖一般 都不是回转体,加工过程较为复杂,因此支重轮侧盖的生产效率严重制约了支重轮的生产效率。
如图1所示为一般的支重轮侧盖结构,传统上加工这类支重轮侧盖一般使用普通 的铣床或钻床进行加工,由于支重轮侧盖上具有多个与其他零件配合的安装孔和配合平 面,各个安装孔的大小、加工位置以及加工位置各不相同,对于螺纹孔还需要进行攻牙等工 序,各个平和平面的加工位置和加工精度也各不相同,需要使用多台铣床或钻床设备进行 加工,支重轮侧盖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多次定位和装夹,影响加工精度,此外,由于需要使用 多台铣床或钻床设备,整个加工生产线较长,不仅占用空间,而且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在各 个加工设备之间进行多次转移,增加了工件被碰伤和被氧化的几率,同时,加工过程中被占 用的物料相对较多,需要的操作员工也较多,增加了生产成本。
当然,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数控加工中心来加工支重轮侧盖,但是这类数控加工中 心一般设备成本较高,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且这类加工中心加工的支重轮侧盖虽然 只需一次装夹,加工精度较高,但是加工周期较长,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支重轮侧盖的生产效
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工精度高、加工成本低且生产效率较高的支重 轮侧盖的自动化加工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种支重轮侧盖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包括控制装置、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鞍 座和立柱,所述鞍座上安装有用于夹持支重轮侧盖的夹持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机构变 换工位的夹持驱动机构、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鞍座水平运动的鞍座驱动机构,所述立柱上设 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立柱上,另一端上安装有主轴箱,所述主轴 箱上分别安装有驱动所述主轴箱上的主轴转动的伺服电机、与所述主轴连接的刀具安装部 和驱动所述刀具安装部上下运动的刀具驱动机构,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夹持驱动机构、 所述鞍座驱动机构、所述伺服电机以及所述刀具驱动机构的工作时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鞍座可以根据加工需要在水平面内移动,夹持机构可以根据 加工需要变换不同的加工工位,只需一次装夹便可以完成多个安装孔和多个平面的加工,
3
CN 204123082 U
说明书
2/4页
与传统多次装夹的加工方式相比,加工精度更高;由于各个加工工序都在同一个设备上完 成,生产线短,且所需操作者较少,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也没有在转移过程中被碰伤或氧化 的风险,产品不良率较低,有效的降低了加工成本,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鞍座上的直角翻转 台。由于支重轮侧盖需要加工的平面要么相互平行,要么相互垂直,没有复杂的斜面,采用 直角翻转台可以在满足翻转工件变换不同加工工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加工设备的制 造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o种改进,所述鞍座驱动机构包括分别驱动所述鞍座横向移动 和纵向移动的横向电机和纵向电机,所述横向电机设置在所述立柱内且位于所述立柱的底 部,所述纵向电机设置在所述鞍座的侧边。通过上述改进,使得整台加工设备的布局更加合 理,操作方便。同时采用电机作为驱动机构的进给精度更高,有效提高了加工精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安装架上安装有所述主轴箱的一端还安装有刀 库,所述刀库内放置有加工所述支重轮侧盖所需的刀具,所述刀库与所述刀具安装部之间 设置有换刀机构,所述立柱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所述换刀机构进行换刀动作的换刀气缸,所 述换刀气缸的工作时序由所述控制系统控制。通过上述改进,使得加工设备具有自动换刀 功能,自动化程度更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机构上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于固定 所述支重轮侧盖的夹持位,各个所述夹持位呈直线排列。通过上述改进,使得夹持机构的一 次夹持可以同时夹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提高加工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立柱和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鞍座,各个所述立柱和各个所述鞍座分别呈直线排列。通过上述改进,一个 加工设备上具有多个加工工位,各个加工工位的加工进度相互不同步,操作者在夹持其中 一个加工工位上的零件时,其他加工位仍在自动加工过程中,通过一个操作者操作多个加 工工位,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实施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加工设备所要加工的支重轮侧盖100,该支重轮侧盖100 的毛坯件为铸造件或锻造件,在加工之前需要先加工出支重轮侧盖100的中心孔和两个侧 面作为定位孔和定位面,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支重轮侧盖100的结构 进行适当的调整。定位孔和/或定位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的位置。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支重轮侧盖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包括控制装置 (图中未示出)、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鞍座2和立柱3,鞍座2具有一个工作台21,工作 台21上安装有用于夹持支重轮侧盖100的夹持机构4、用于驱动夹持机构4变换工位的夹 持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以及用于驱动鞍座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鞍座驱动机构5。在本 实施例中,夹持机构4包括设置在鞍座2的工作台21上的直角翻转台41和设置在直角翻 转台41上的定位块42,直角翻转台41上设置有两个用于夹持待加工的支重轮侧盖100的 毛坯件的夹持位(图中未示出),夹持位以支重轮侧盖100的中心孔作为定位孔,具体夹持 和固定支重轮侧盖100的方式可以是常规的方式,每个夹持位旁都设置有定位块42,定位 块42可以防止加工时支重轮侧盖100沿着中心孔的轴线转动。直角翻转台41可以以其在 在水平面上的中心轴为旋转轴,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翻转,其每翻转一个90°角,则支 重轮侧盖100的被加工工位变换一次。夹持位也可以有两个以上,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 需要设置,无论夹持位的数量是多少,夹持位都应呈直线状排列在直角翻转台41上。夹持 驱动机构可以设置在底座1或立柱3上,也可以单独放置而不与底座1或立柱3连接在一 起。直角翻转台41和夹持驱动机构5可以购买市场上现有的直角翻转台和夹持驱动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日本津田驹RNA-250直角翻转台,该直角翻转台通过气动的方式实现 0° ±90°的翻转和定位,其使用的是外置的气源。
为了表述方便,以图4中支重轮侧盖的自动化加工设备的左右方向为横向,上下 方向为纵向,鞍座驱动机构5包括分别驱动鞍座2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的横向电机(图中 未示出)和纵向电机51,横向电机和纵向电机51都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伺服电机,且 都是通过带动螺杆的转动来控制鞍座2的横向移动或纵向移动。横向电机设置在立柱3内 且位于立柱3的底部,纵向电机51设置在鞍座2的侧边,具体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 要设置。
立柱3坚直放置,其上设置有安装架6,安装架6与立柱3相互垂直设置,即安装 架6是水平放置的。安装架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立柱3上,另一端上安装有主轴箱7和刀 库8,主轴箱7上分别安装有驱动主轴箱7上的主轴转动的伺服电机71、与主轴箱7上的主 轴连接的刀具安装部72、驱动刀具安装部72上下运动的刀具驱动机构73,刀具驱动机构73 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驱动机构,如伺服电机或打刀缸。
刀库8内放置有加工支重轮侧盖100所需的刀具,刀库8与刀具安装部72之间设 置有换刀机构。立柱3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换刀机构进行换刀动作的换刀气缸81,刀库8、换刀机构以及换刀气缸81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刀库、换刀机构和换刀气缸,在本实施例中, 使用了圣杰牌BT40圆盘机械库,该型号的圆盘机械库采购的零部件中包括由刀 库、换刀机构和换刀气缸。
控制装置控制夹持驱动机构、鞍座驱动机构5、伺服电机71、刀具驱动机构73以及 换刀气缸81的工作时序。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置有两个立柱3和两个鞍座2,当然,立柱3和鞍座2的 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各个立柱3和各个鞍座2分别呈直线排列,各个立柱3分 别和相对应的鞍座2组成一个加工单元,即每个加工单元是并排且朝同一个方向设置。每 个加工单元的工作时序是不一样的,这样,当操作者在操作其中一个加工单元时,其他加工 单元仍处于自动加工状态,使得一个操作者可以操作多个加工单元,提高人工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形,如将 换刀气缸81的位置有立柱3顶部变更到立柱3底部等,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工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