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工厂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火灾中的致命杀手

2025年04月17日 08:25:46      来源:深圳市新世联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2

分享:

      火灾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噩梦,身处火灾中的人更不用说。轻则容易呼吸道受伤,严重一点的话,容易导致皮肤烧伤,甚至丢掉性命。即使不是身处火灾之中,在火灾附近也可能存在危险。

但是,火灾中真正致命的往往不是大火,而是火灾中冒出来的无形的烟气。烟气的成分有很多,大量的都是有毒有害气体,比如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等,其中,(HCN)本身就极度具有危险性,它跟一氧化碳结合后,危险系数将成倍增加,这样会使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在消防安全界,它被称为“双生毒气”。

双生毒气的诞生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门开始意识到吸入烟雾中的有毒气体的危害。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清理火场时散发的有毒气体同样危险。目前,业界已逐渐认识到这些有毒气体对健康的长期危害,如致癌风险。

过去,家居用品多为天然材料制成,如棉花、羊毛和木材。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合成材料开始广泛应用。如今,大多数家具、地毯、床上用品、衣物、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和建筑材料都是合成材料制成。这些合成材料在燃烧时,会释放高浓度的HCN和其他有毒物质,尤其是绝缘材料。

 

    

由于合成材料燃烧时温度更高、闪燃速度更快,HCN的释放也更为迅速。火源产生的辐射热会迅速加热周围材料,引发量化分解反应,将有毒气体扩散至整个建筑。2003年美国罗德岛州西沃威克一家发生的火灾就是量化分解的一个悲剧性例证。乐队演奏时,烟火装置引发的放热反应导致不合规的消声泡沫板燃烧,产生了大量含有HCN的浓烟。由于建筑内喷水灭火系统不足,短短90秒内,场地变得难以忍受。462人中的许多人因烟雾中的HCN/CO而难以逃生,最终造成100人死亡,200多人严重烧伤或受伤。

 

    

 

根据过去的数据统计表示,在住宅、商业楼层火灾中,烟尘吸入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而非烧伤。据NFPA的研究,烟尘吸入致死案例是烧死案例的8倍。火灾时,随着氧含量减少,环境中可能含有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物质。而且,烟尘的毒性与其厚度、颜色或运动轨迹无关,因此,无法通过观察烟尘来判断建筑内到底产生了多少有毒气体。即使是颜色浅薄的烟尘,同样可能含有致命毒素。尽管消防员通过肺部和皮肤都会接触到有害物质,但肺部吸入的效率是皮肤吸收的300倍。

很多人都觉得火灾中的气体杀手是一氧化碳等一些广为人知的气体,但是并不然,HCN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存在,统计表明,在每年数以千计的火灾中, HCN气体是一个很重要的致命因素,在火灾烟雾中,HCN的毒性要比CO强上几十倍。

因此,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HCN设定的短期接触限值(TLV-STEL)4.7ppm,而工人不得暴露于超过这一浓度的环境中超过15分钟,且每天不得重复进入这样的环境超过4次。ACGIH(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已将4.7ppm为工人的暴露上限值(TLV-C),意味着工人绝不能暴露于超过此浓度的环境中。令人震惊的是,研究表明,在常见的建筑结构火灾中,HCN的浓度常常会达到200ppm,这一浓度足以在3060分钟内致命!由于HCN的毒性,消防员在火灾后出现的头晕、虚弱和心跳加快等症状,可能与HCN暴露有关。许多消防员在灭火期间或之后出现的心脏病发作和心脏骤停情况也可能与HCN有关。此外,HCN还会产生类似麻醉剂的作用,导致非理性和怪异行为,使消防员或受害者做出可能威胁生命的决定。

为了保护火灾中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为了在火灾中能够及时警示HCN气体,这就必须利用到专门的HCN气体检测的传感器,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HCN传感器都是以电化学为检测原理,由深圳新世联代理的英国AlphasenseHCN传感器HCN-A1可以很地提供给消防员安全的救援环境,从而减少救援的伤亡。


HCN-A1主要参数如下:

测量范围:100ppm

灵敏度:45~85nA/ppm

响应时间:< 70s

线性范围:0~40ppm

全量程误差:4~8ppm

过载:150ppm

分辨率:<0.05ppm< span="">

尺寸:$20.2*16.5

使用寿命:2

存储周期:6个月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工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