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剂是高分子量的阴离子、非离子和阳离子型聚合物。它们用来提高沉降、澄清、过滤、离心分离等工艺过程的效率。絮凝过程就是悬浮液中许多单独颗粒形成聚集体的过程。水处理中,助凝(coagulation )和絮凝( flocculation)代表两种不同的机制。 1、助凝 胶体颗粒通常粒径小于1微米,不停地作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的能量足以阻止颗粒在重力下沉降,使之长时间保持悬浮状态。胶体悬浮液既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变为不稳定。 助凝过程是通过加入盐类使颗粒间的电斥力发生减少、中和或反向。的助凝剂是无机盐,如硫酸铝,三氯化铁,石灰,氯化钙及氯化镁。 2、絮凝 絮凝作用是聚合物在单独颗粒间发生架桥的过程。“架桥”就是聚合物链段吸附在不同的颗粒上,促进颗粒的聚集。絮凝剂的活性基团带的电荷与颗粒的电荷发生抵消。絮凝剂吸附在颗粒上,通过架桥或电中和使颗粒失去稳定性。 阴离子型絮凝剂通常与带阳电荷的悬浮液(正动电电位)起作用,例如某些盐类与金属氢氧化物悬浮液。阳离子型絮凝剂通常与带阴电的如二氧化硅或有机物悬浮液起作用。 3、聚丙烯酰胺类 的是以聚丙烯酰胺为基础的聚合物,它是阴离子型的,通过聚合物链在颗粒间架桥而起作用。用丙烯酰胺与丙烯酸共聚,可使这类聚合物带负电。而用丙烯酰胺与阳离子单体聚合物,可以制造阳离子型聚合物。以丙烯酰胺为基础的聚合物,如含有一定量的离子型单体,它就表现出一定的离子特征。 而且这些聚合物有一定的平均分子量(即链长度)和一定的分子量分布。对每一种悬浮液,某一阴离子度,阳离子度或非离子性的聚合物作絮凝剂。 通常,絮凝能力随分子量增加而提高。聚丙烯酰胺在人工合成的工业化学剂中分子量,为1000万至2000万。别的聚合物有其特殊的性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用作絮凝剂,它们大多为: * 多乙烯多胺 * 聚胺基酰胺 * 聚胺 * 聚氧化乙烯 * 磺化物 二、室内评价 1、 溶解 絮凝剂溶液粘度很高,因此难以配成浓度高的溶液。絮凝剂溶液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降解。实验室里建议配成0.5%浓度的溶液用于贮存,其稳定期约二周。0.1%的溶液稳定期为6天。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可以在冷水中分散和溶解。用一磁力或叶片搅拌器对水进行中速搅拌,然后将絮凝剂粉加入。加入速度要控制,使粉末颗粒在水中充分分散,每一个颗粒都应被水润湿,以避免结团。如有结团就要增加溶解时间。一般溶解时间为2小时以内。高速剪切会使聚合物链降解,因此应避免使用高速搅拌器、粉碎机或离心泵。 2、 沉降试验 A、高固相悬浮液 这种悬浮液里固相与液相的分界线很清楚,因此可以在量筒内观察固相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速度,来测定沉降速度。 方法 : * 在一升量筒中注入悬浮液。 * 从1g/L的絮凝剂溶液中,用移液管移取所需量的絮凝剂,加入悬浮液量筒中。 * 将量筒口封闭,来回倒量筒四次;或者用一金属棒,棒端带一有孔的园片(园片直径与量筒内径相仿),从量筒顶部到底部上下移动园片四次,以搅拌量筒内悬浮液。 * 在一定时间间隔下,测固相高度。 * 画出固相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沉降曲线。 对所有要试验的絮凝剂按上述步骤试验,选出其中者。对所选絮凝剂按不同加药量重复上述步骤,从而确定投加量。浓悬浮液的絮凝过程对搅拌极敏感,因此自始至终采用统一的搅拌方式是极关键的。 B、低固相悬浮液 低固相悬浮液时,我们只观察到很慢的沉降速度。絮凝体呈分散状,因此需要给悬浮固体一诱导速度,使它成为较大的絮凝体。通过絮凝体大小及上层清液的澄清度来比较试验结果。 做这种评价的仪器是一种多头搅拌器(jar-test)。做法如下: * 取5个烧杯,每个烧杯中加1升悬浮液。 *在叶片高速旋转(100rpm)下加入絮凝剂,搅10秒钟以使絮凝剂充分分散在悬浮液中。 * 在40rpm下再搅拌3分钟。然后以絮凝体大小,上层清液澄清度及沉降速 度来比较不同的絮凝剂及不同的加药量。 3、加助凝剂后的絮凝试验 含有高百分比胶体有机物的悬浮液不能直接絮凝,必须先加二价或三价金属盐类,如石灰,,氯化铁,硫酸铝或铝酸钠使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 用合成絮凝剂使助凝过程对pH值不那样敏感,从而可以使: * 钙盐用于pH值4至14 * 铁盐用于pH值4至13 * 铝盐用于pH值4.5至10 但对每一种悬浮液需要找出pH值,以便取得效果。可以用多头搅拌器选择pH值。 首先,需要确定助凝剂用于使悬浮液失去稳定性的用量: * 配制1%助凝剂溶液,投加10,30,50,100,200ppm助凝剂。 * 酸性很大时需要加碱将pH调回到6。 * 在200rpm转速下搅拌1分钟。 * 通常加2 PPM某一阴离子度的合成絮凝剂,在50 rpm下搅拌2分钟。 首先出现上层清液的烧杯,含有使胶体悬浮液失去稳定性的助凝剂用量。要获得的不稳定效果,可能需要200 PPM以上的助凝剂。 然后确定达到所需沉降速度所需的絮凝剂用量: * 在5个烧杯中充进悬浮液。按前面确定的助凝剂用量加入助凝剂,在100 rpm下搅拌2分钟。 * 用絮凝体大小、上层清液澄清度及沉降速度对比絮凝剂效能。 在许多场合下,石灰和铁盐结合起来可得到效果,尤其是当排出废水的pH值在7到9.5的范围内。 4、过滤试验 A、布氏漏斗试验 * 用玻璃棒把絮凝剂混到悬浮液中。 * 把混有絮凝剂的悬浮液倒入布氏漏斗中,在一定的压力下过滤。 * 按一定的时间间隔(30秒或1分钟)测定滤液量。 * 此时可以做一个清水冲洗试验,即过某一确定的时间(30秒或60秒)测量清水通过滤饼的量。 B、过滤膜试验 把过滤膜装在一只漏斗中,漏斗用一根管子与真空泵相连。在一段已知时间内将漏斗浸没在悬浮液中,然后取出测量滤饼厚度,滤饼含水量,滤液质量及冲洗速度。 C、离心试验 实验室离心试验只能作相对参考。 * 在离心机的离心管内放入加了絮凝剂的悬浮液,絮凝剂有各种不同加药量。 * 在1000g下离心2分钟。 * 测定每一管内的沉降物量和上层清液的澄清度。 5、加药量 大多数情况下,达到良好的固/液分离所需的絮凝剂量是很少的。加药量的平均范围是: * 每立方米稀的无机物悬浮液,加0.5 -3克, * 每立方米浓的无机物悬浮液,2 -20克, * 对无机物浆液进行过滤或离心:每吨干固体需用25 -300克絮凝剂, * 对含有机物废水的澄清:10 - 200ppm助凝剂,加0.25 - 2 ppm絮凝剂, * 加助凝剂后,有机污物的过滤或离心:每吨干固体加1 -5千克, * 造纸机提高保留率:每吨成品纸加50-250克, * 提高溶液粘度:每升加4 -10克。 三、现场应用技术 工业化规模溶解絮凝剂时,需要有适合于絮凝剂特点的方法: * 浓度:絮凝剂溶液在较稀时仍很粘稠 * 搅拌时要避免剧烈剪切 * 絮凝剂颗粒如分散不充分就会结团,这样就不易溶解 * 如絮凝剂撒在地上遇到水,,就会很滑 溶解装置由以下部分组成: * 分散系统,要保证粉末被充分润湿,而不结团, * 溶解罐 * 转移泵 * 贮罐 * 计量泵和稀释系统 建议溶解絮凝剂时采用尽可能高的浓度,稀释后加入到系统中。 1、絮凝剂的分散器 分散器采用抽吸工作原理,它有利于溶解粉状絮凝剂。每次最多分散5千克。水溅到分散器上会堵住絮凝剂吸入管。 2、直接加到溶解罐的搅拌旋涡中。或用一漏斗加入,或用一振动装置加入。 此方法适合于低浓度的絮凝剂溶液。高于某一浓度时,溶液粘度的提高使粉末接触溶液时不能很好地分散。 3、在清水形成的旋涡中加粉末 象上面的方法一样,用此法可以达到的分散效果。 4、溶解罐 絮凝剂溶液不具有腐蚀性,不需要采用低碳钢或塑料设备(聚脂,玻璃纤维,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 要有足够的搅拌,使絮凝剂颗粒保持悬浮状态;同时又不能太激烈,以避免使聚合物机械降解。 5、转移泵 可采用计量泵或低速离心泵加药。如果把溶解罐装在贮罐上面,则可省去转移泵。 6、贮罐 贮罐比配制罐的容积要大。贮罐内的溶液不需搅拌。 四、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絮凝剂 必须合理使用絮凝剂,以保证取得效率。它取决于许多物理-化学因素,这些因素都会改变使用效果。工业应用的效率介于实验效率的60%到120%之间。影响最终效果的大多数因素为: * 注入点的位置既要有涡流使絮凝剂充分分散,但又不能使絮凝体被打碎; * 多点加药常使絮凝剂与悬浮体系的接触得到改善; * 稀溶液经常会使效果更好些。 大多数沉降装置都可以在装置入口处取样,通过观察样品来检查絮凝效率。在低固相悬浮液时,将沉积物再循环到沉降装置的入口中,会改善沉降速度和上层清液的澄清度。同时采用絮凝剂与助凝剂时,下述装置能改善其效率: * 一个带有中速搅拌的溶解罐,罐内停留时间5分钟左右; * 一个絮凝罐,它可以做成沉降罐内的一部分,作为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采用真空过滤或离心机时,絮凝剂从入口管线中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