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工厂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晶振发展现状及晶振市场需求预测

2025年02月16日 08:59:41      来源:深圳市英思迈科技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13

分享:

               晶振发展现状及晶振市场需求预测

节 晶振产能分析及预测

一、2016-2018年晶振发展现状

根据数据,2017年石英晶体谐振器市场规模约767亿元。其中,日本厂商生产的石英晶体谐振器占市场的49.5%,居位;中国台湾厂商占24.1%,居二位;美国厂商占9.4%,中国厂商占6.6%,欧洲厂商占2.4%。

二、2016-2018年晶振产能分析

一款智能手机需要使用4-8片晶振,普通手机需要使用2-5颗。笔记本电脑需要使用3-4颗晶振,平板电视4-7颗,数码相机2-4颗。豪华车需要70-110颗晶振,经济型需要20-40颗。2016年我国微型SMD高频晶体谐振器的销量为100.60亿只,销售额为49.3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石英晶体谐振器市场规模需求还将保持快速增长。

三、2016-2018年晶振产量分析

2017晶振总产量约1000亿只。

四、2016-2018年晶振市场需求分析

手机领域智能手机占比逐年提升,随着手机支持的功能的增加,如WIFI、蓝牙、GPS等功能的增加,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也在增加,低端功能机的晶振需求在2-3个左右,而智能机的需求最多可以接近10个。IDC数据显示2017年手机年产量在19.9亿部,其中智能手机15亿部,功能手机5亿部,智能手机占比74.8%;预计到2021年手机产量略有增加,超20亿部,其中智能手机占比提升至85.5%。虽然终端产量变化不大,但随着智能手机占比提升,以及智能手机支持功能的增加,智能手机对终端的需求仍在逐年提升。以平均功能机4个晶振/智能机7个晶振计算,2017年手机产业晶振需求125亿只;2021年按功能机4个晶振/智能机10个晶振计算,将提升至183亿只,年均增长率为1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较快增长,产销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01.5万辆和2887.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2%和3%。乘用车产销量同样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2480.7万辆和2471.8万辆。

国家2018年1月7日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智能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大城市、高速公路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覆盖率达到90%,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人–车–路–云”实现高度协同,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基本满足智能汽车发展需要。

随着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将为汽车电子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的电子配件(例如,传感器、通信(GPS、4G/5G)、摄像头、检测系统等)被应用到汽车上以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娱乐性和稳定性。汽车联网、智能识别系统及无人驾驶的快速发展将大幅促进上游元件市场的快速增长。如IDC关于未来车联网的预测中,包含5G通信、V2X车联网、ADAS、智能辅助等领域,对车辆的电子化、智能化要求进一步提高。2017年汽车年产量近1亿辆,如果按每车50个晶振需求,每年的晶振需求将达50亿只。假设2020年智能新车占比50%,使用晶振达到豪华车入门级别70个,预计使用约70亿只,年增长12%。

伴随物联网以及国产化替代,国内企业迎高速增长期

伴随5G催生的全新应用,将有数以百亿计的全新设备接入到万物互联的网络中,作为物联网的基础元器件,认为行业将保持与物联网同步增长趋势。爱立信预测物联网连接设备数量,将由2016年的160亿,增加到2022年的290亿,其中计算机、、手机等传统设备将维持在低速增长,而远距离与近距离的物联网设备年均增速将分别保持在30%与20%的高增速,总体物联网连接设备的年均增速在10%左右。

预测2018年物联网新增设备将新增物联网连接数为16亿个,按每连接数参考共享单车3个晶振计算,将新增市场需求48亿只,考虑到智能手机、汽车、家电等领域智能化率提升,本身会提升晶振需求,预计2018年市场需求增加将达百亿只,认为晶振行业未来几年整体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国内晶振企业享受国产化替代红利,将会保持更高的增速。

中国是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产地,据压电晶体行业协会(PCAC)数据国内2017年进口晶振数量为342亿只;国内2017年自产自销250亿只,则国内年消耗晶振数量将达600亿只左右,国内晶振消耗量占比为60%,则2017总消耗量将达1000亿只。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工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装备总站,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装备总站。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