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招募

当前位置:全球工厂网 > 技术中心 > 所有分类

流池法的确认与验证

2023年01月31日 10:01:44      来源:深圳市锐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 进入该公司展台      阅读量:26

分享:

摘要

最近,涉及流通池法的溶出应用有所增加(见WillBrown,USP的文章)。许多新剂型不适合传统的溶出技术,如USP装置1(篮法)或USP装置2(桨法),USP装置4的流通池法设计是处理微球、脂质体、支架的更实用的方法。

流通池法系统一般包括活塞泵、溶出介质交换装置、加热槽、流通池、样品收集器、数据系统,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该系统可以在开放式系统配置(如下图)中操作,其中溶出介质流过含有药物的流通池,进入样品收集器;或者在封闭式系统配置(图2)中操作,其中有的溶出介质不断地通过流通池循环。本文将讨论该设备的确认和验证,以符合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cGMPs)。

图片1.png


图片2.png


供应商评估

理想情况下,应在订购设备之前执行供应商评估。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需要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

收集的信息示例包括关于供应商和要采购的产品的一般信息,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系统和开发实践,以及他们对验证、cGMPs和21 CFR Part 11的总体理解。重要的是确定供应商在采购后持续服务的范围。

如果供应商有测试协议,则应要求对其进行审查。此时,内部角色分配是为系统所有者、系统管理员、计量、验证、计算机支持和质量保证制定的。每个角色在整个过程中都有特定的职责。这些信息在验证项目计划(VPP)中汇总在一起,该文件描述了验证的范围,供应商、安装位置、软件/固件版本、系统描述、角色和责任、功能要求、要执行的测试以及所需的支持和维护。

功能要求

定义功能需求是任何新系统或设备验证的关键,应回答以下问题。

系统的预期用途/目的是什么?

系统必须执行哪些功能?

环境要求是什么?

性能要求是什么?

安全性和21CFR Part 11部分的要求?

数据输出和格式要求是什么?

以下是流通池系统功能要求的一些建议示例:

泵必须能够调节流量(典型流量速率为4、8或16毫升/分钟)

从泵向流通池提供溶解介质的管道应由内径为1.6mm的聚四氟乙烯制成。

流通池必须安装在支架中,以便将其浸入保持在37±0.5°C的水浴中。

确认试验

通过确认对功能要求进行测试评估。各种测试包括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性能确认(PQ)和21 CFR Part 11符合性测试。

安装确认需要确认系统安装正确,符合设备制造商的规范。此时应对设备标识(序列号等)和公用设施要求(气体、水等)进行评估。运行确认确定设备可以在规定的公差和限制范围内运行。性能确认是确认系统符合其特定性能,通常由用户完成。

对于流池法系统,应在设备和相关软件上执行IQ/OQ;(如有)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其控制软件上执行IQ/OQ;然后用户实验室执行PQ和21CFR Part 11部分测试。

IQ/OQ

我们建议流通池法在IQ/OQ中提到的主要检查点 应包括介质管道、活塞泵、馏分收集器、介质切换器/分离器阀杆和放喷连接。USP目前只要求验证流速和池的温度。流池中的温度可以通过额外的测温度池来测量和验证。

下面给出了一些具体的IQ/OQ测试示例:

所有泵的所有通道都是完成安装的(IQ)。

通过测量60秒内输送的脱气水(OQ)的质量,可以将泵校准到优于±2%的精度。

PQ

PQ测试用于证明流通池符合IQ/OQ测试期间未测试的所有功能要求。这些测试也用于保持仪器处于已确认状态。

下面给出了一些具体的PQ测试示例:

重复性测试:重复使用99%水杨酸标准品溶液填充流通池,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一共执行5次。

线性测试:使用5种浓度的水杨酸线性标准品溶液填充流通池,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计算其线性。

实验前溶出介质加热循环测试。

样品溶液取样量的准确度测试。

21CFR Part11符合性测试

此测试的重点是系统安全性、数据完整性、数据存档和审计跟踪。下面给出了一些具体的21CFR Part 11符合性测试示例:

用户登录的密码保护功能测试。

用户配置测试和用户清单。

数据采集和打印测试。

数据备份和还原测试。

审计追踪功能测试。

用户权限测试。

验证汇总报告

所有测试完成并审核后,编制验证总结报告。该文件涵盖验证范围,包括文件、测试结果和任何偏差的总结、后续项目和责任和验证状态。汇总报告应该描述设备可以投入生产并描述其使用限制条件。

原文:Qual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USP Apparatus 4 Jon S. Kauffman, Ph.D.,Director DissolutionTechnologies, MAY 2005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全球工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全球工厂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全球工厂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